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品牌资讯 > 一产带动三产协调发展 陕西宜君地膜玉米双丰收

一产带动三产协调发展 陕西宜君地膜玉米双丰收

发布时间:2015/11/24 17:07:02

2015年10月,陕西宜君县的田间地头可谓“热闹非凡”。

    摊开整个10月日历“车轮”前进的轨迹,这里每一天都上演着与丰收相关的生活剧:依靠现代化交通工具实现产品流通的数个大卡车依次开进果民的苹果园;成千上万个农民在自家玉米地里辛勤劳作的同时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还有一部分为体验农产品采摘乐趣的城市家庭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去……

    这个距今建县有1575年的古县,在陕西建县历史超过1000年的36个古县中虽谈不上声名著,但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来看,却成绩斐然。

    因地制宜抓优势 发展地膜玉米创高产

    该县农技中心主任贺亚庆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为了求发展,宜君全县这两年都动了起来”。

    宜君县,是地处陕西中部渭北旱塬,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在近两年,该县紧跟农业发展新趋势,按照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一产与三产协同发展的思路,力争打造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其中新的案例是:该县地膜玉米种植实现了不出所料的“双收”,无论是在玉米产量还是对旅游业的发展,都为该县增加了一张含金量较高的名片。

    但事实上,宜君县地膜玉米的种植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翻阅该县农业史料记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相关种植记录。

    资料显示,从1990年开始至2005年,宜君县玉米种植面积就已达9万亩,其中地膜玉米6万亩。而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地膜玉米的种植面积几乎每年增加1万亩,突破至总种植面积10万亩。

    其实,出现这样的增长速度并不意外。

    “由于宜君县地处山塬沟壑区,低温干旱对农业生产为不利。”综合这种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该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说,“抗寒、抗旱、保墒的地膜播种技术就成了解决这种不利因素的有效途径。”

 而优良的土壤环境、较的群众科技意识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条件,都让发展县域内地膜玉米种植具有明显优势。

    据该县农技中心办公室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32%,ph值6.8,以垆土、褐土为主,土层深厚,是优质春玉米适生区之一。

    从农业现代化生产条件来看,该县95%以上的农田都适于机械作业,且农民的科技意识较,对新的旱作农业技术接受较快,加之25年的地膜玉米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专门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的宜君县农技中心在该县不同区域试验、示范种植生长整齐,成熟度好的陕单609、郑单958等耐密、耐旱、抗倒伏品种,都为引进和筛选能创高产的优良品种创造了技术条件。

    如今,该县的玉米种植亩产量可达800公斤以上,是上世纪90年代亩产量的两倍。很显然,这是当地政府希望看到的结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域经济稳步发展。

    圧麦增秋调结构 财政支持落实惠民补贴

    近年来,宜君县委县政府依托高产创建、旱作农业项目的引进,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将玉米产业作为当地粮食优势产业来抓。

    “我们把玉米生产作为农业和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将粮食内部结构做了调整,确定了压麦增秋的战略思想。”该县农技中心贺亚庆主任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在此战略基础上宜君县加大了玉米种植业的投入,使全县玉米面积增加到25万亩,其中地膜玉米提升至12万亩,让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和地膜覆盖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这样的成绩,也得到了中央和陕西省相关部门的认可。早在2009和2010年就被确定为部级和省级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2011年-2015年又获得财政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支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

    为了推广综合旱作技术,突出地膜特色,同时也形成了以县农技推广部门为中心,发挥其在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实验、科技推广、技术服务、机械化统一作业、引导农民有效学习新型农业科技知识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

    而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也是提升该县玉米种植、产量增加、地膜覆盖量大幅提高的有效保障。

    资料显示,从2010年起,宜君县争取到财政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后,每年安排项目资金400万元用于地膜玉米种植补贴和发展,落实农民补贴,良种、地膜、粮食综合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积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机播技术,加地膜玉米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地膜玉米水平;扶持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为种植户解决了在种植技术、销售等环节遇到的难题。

    目前,该县地膜玉米生产主推七项技术,分别是地膜覆盖、更换品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精量机播、统防统治、秸秆还田。并在技术上逐年创新,改白色地膜为利于防除膜下杂草的黑白两色地膜,不断探索地膜残留解决办法,促进循环健康农业发展,做到亩留苗密度由过去的3000株增加到4500-5000株。

    宜君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庄炳彦介绍说:“地膜、种子、肥料等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在科技推动下看得见的收获使农民种植地膜玉米的积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协同发展一三产业 观光农业轮廓初呈现

    10月的宜君,已开始渐行渐冷,但玉米种植户的热情却依然高涨。

自4年前开始,该县玉米种植产量逐年提升,2012年平均亩产876公斤,刷新了彼时陕西省旱地万亩单产纪录.到2014年,百亩连片平均亩产量已高达1069.1公斤,刷新渭北旱地春玉米百亩连片单产记录。

    秋收,是这个月值得喜悦的事儿。除了收获,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挂满了每一根玉米杆,与远处的山坡遥相辉映,颇具观赏价值,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城市家庭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去……

    这样的事情,事实上一年会在宜君种植玉米的田间地头至少出现两次。除了秋收,另一次往往会在春耕覆膜之后。因为覆膜后的玉米农田和万物复苏的山坡相互映衬,观赏价值得以彰显。

    2014年,宜君哭泉镇旱作梯田就因此被农业部命名为“美丽田园”,吸引摄影观光爱好者纷至沓来,共同记录和欣赏这一亮丽风景,并誉之为“上帝的指纹”、“大地的乐章”。

    很显然,宜君县观光农业的轮廓已初步呈现,玉米种植业实现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业双向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此,当地政府因势利导,按照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一产与三产协同发展的思路,以哭泉旱作梯田入选“美丽田园”为契机,结合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构建观光农业平台,建成了玉米文化主题广场,并举办旅游文化节“画里梯田、美在宜君”,让绘画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及城市家庭感受旱作梯田的自然唯美,拉动当地旅游经济。

    “地膜玉米生产基地变身旅游景点,宜君哭泉旱作梯田可谓是对一产带动三产协同发展,打造集传统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的好诠释。”西安年轻摄影爱好者林楠对宜君玉米种植业的解读颇有深意。

上一篇:宜君项目农高会上成功签约 经济又添新活力
下一篇:宜君县获美乡村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

相关信息

服务热线:0919-8888001  电子邮件:yjxtcw1@163.com  [单位网站]
地址: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  [管理入口]  进入杨凌天天农高会网